“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科技支撑

2024-04-16

共建“一带一路”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特点,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国面临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脆弱等重大问题,严重制约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重大挑战。

地球大数据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客观、动态获取地表信息的特点,基于该数字技术并以数字地球理念构建“数字丝路”,可对共建“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格局与发展潜力进行宏观科学认知与评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科学决策支持,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起到科技支撑和护航作用。

一、“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简介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igital Belt and Road Program,以下简称DBAR)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共享数据、技术和知识,促进以地球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在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与决策支持,服务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

2017年12月,DBAR组织来自26个国家和10余个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专家联合撰写中英文版《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科学规划书》,并正式向全球发布。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DBAR已形成由59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参加的大型国际研究计划,设立由中国和国际专家担任联合主席的9个专业国际工作组,在全球建立了9个国际卓越中心,为凝聚国际科技力量,联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作用。

二、科学支持丝绸之路“绿色发展”

经过七年的建设,“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生态与环境绿色发展、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合作、能力建设等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一)打造国际公共产品,以“共享”服务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

经过DBAR实施阶段的第一期建设,DBAR建成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建立空间评估体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实现多语言数据共享服务各国发展。

该系统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区域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包括8个相关目标和33个指标。目前,系统已具备千万亿字节级的软硬件环境,包含“一带一路”区域资源、环境、气候、灾害、遗产等专题数据集94套、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产品57类、共享数据超过120万亿字节;可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科学分析,认知共建“一带一路”全区域资源环境空间分布、可开发潜力、变化趋势科学规律,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科学监测。

目前,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通用大数据平台下地球大数据提取、转换与加载工具集,实现了6大类数据的检索、共享、产品可视化展现,并通过中文、英文、法文等多语言版本提供信息服务;葡语农情监测系统在莫桑比克落地,监测成果正式纳入其国家农情监测通报;地球大数据突尼斯丝路考古遗址发现成果,得到突尼斯政府的致函感谢。

(二)发布高水平学术成果,“创新”引领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

自2019年,DBAR连续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重点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报告》立足于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SDGs的实现,采用多源数据采集、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从全球到地方尺度的典型案例,构建全球和区域SDGs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SDGs的全球和国别进展。累计贡献106个监测评估与示范研究案例,包括84套数据产品、54种方法模型和74个决策支持,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SDGs指标体系的特点,《报告》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陆地生物(SDG15)等特定指标,遴选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有关技术和方法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支撑。

三、有效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反馈

自成立以来,数字丝路计划构建了国际性工作组、设立了数字丝路国际卓越中心、发射了可持续发展卫星、开展了能力建设和推广应用,一系列举措有效支撑了共建“一带一路”发展。

DBAR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能力建设工作。特别是2023年,DBAR联合泰国举办了面向东盟和东南亚国家的“大数据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培训班,吸引了来自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27个机构的学员参加。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等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上中国与东南亚具有共同愿景与目标,充分发挥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就地区特色问题联合开展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估,从而促进全球发展倡议(GDI)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的实施,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领域。相关工作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影响力,也拓展了利用科技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作用。

莫桑比克情监测信息系统入选2020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最佳农村解决方案。2018年4月,由DBAR-AGRI承建的Lusaka-ICoE在赞比亚大学成立,为南部非洲提供农业、粮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服务。在DBAR-AGRI和ICoE-Lusaka的联合支持下,依托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云服务平台,DBAR-AGRI向莫桑比克农业部定制了莫桑比克农情监测信息系统,为莫桑比克提供农情监测信息服务,该案例入选2020年IFAD最佳农村解决方案。

突尼斯考古遗址新发现获突尼斯驻华使馆感谢信。2016年1月,DBAR及相关研究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历史地图、地面考察等地球大数据新发现古罗马时期城堡等10个丝路古遗址,数字化重建了古罗马边墙防御系统,分别于2017年4月、11月和2018年4月与当地考古专家联合进行实地调研与验证,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址。这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在境外发现考古遗址,所发现的遗址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